目 录
1、从将军到上校
2、“看淡”人生面面观
3、为官当怀敬畏之心
从将军到上校
二战结束后,一位刚从柏林回到莫斯科的苏联将军向斯大林汇报工作,斯大林听后很是满意。
汇报完毕,将军依然坐在那里,吞吞吐吐,面露难色。斯大林关切地问他还有什么问题。
“我有一件私事,可不知怎么对您说……”
“请讲吧!”
将军犹豫片刻说:“我从德国弄了一些喜欢的东西回来,被边防检查站扣下了。如果有可能,我请求让他们还给我。”
“可以。请你写份清单。”将军马上从口袋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被扣物品清单。斯大林立即批示如数归还。
将军连连道谢,斯大林说:“不必。”将军一看批示,见上面对他的称呼不是“将军”,而是“上校”,不由说道:“斯大林同志,您这里是不是写错了?”
“不,完全正确,我们这是等价交换,上校同志!”
……
那位将军带回的是什么物品,我们不得而知,但从战火纷飞的前方不远万里弄回,肯定是价值不菲;斯大林这样做是否过于武断,后人不好评说,但我们相信,在残酷的战争年代,没有铁的纪律,军队肯定是一盘散沙,不堪一击。
只因贪图一些物品而被降为上校,一定是这位将军始料未及的。可军纪无情,身为将军就不能贪图财货,贪图财货就别想再做将军,孰重孰轻,你自己去掂量。
世间的事情,往往就是这样,有失也有得,有得必有失,鱼与熊掌兼得的事情实在难觅,这就看你如何去定位,如何去选择。(摘自《检察日报》)
“看淡”人生面面观
孔子在《论语•为政》中把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概括为: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……于是,一些领导干部便结合反腐倡廉实际,提出了“看淡”人生的见解,即:三十看淡得失,四十看淡前程,五十看淡功利,六十看淡待遇。细细想来,如此“看淡”,还是颇有一些道理的。
三十“而立”,此时的官员多为当官伊始,正是事业起步的时候,应当看淡去向、岗位、报酬,力戒投机取巧,患得患失,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、工作上,放眼未来,立足当前,打牢奋发图强、积极进取的思想基础。
四十“不惑”,此时应当看淡权力、地位、名誉,常修为政之德,常思贪欲之害,常怀律己之心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切莫马失前蹄,倒在春风得意之时。
五十“知天命”,到这个年龄的官员已是为官多年,位高位低,权大权小,基本定局,此时应当看淡权利、金钱、美色,尤其是到了“五十七八,再干白搭”的年龄,更需力戒“有权不用,过期作废”的心理,知足者常乐,一如既往地心为民所系,权为民所用,利为民所谋。
六十,便是“耳顺”之年。虽说“耳顺”,被注解为“闻而知之”,但是毕竟人已退位,无职无权,此时应当看淡荣华富贵,切莫想入非非、盲目攀比,正视现实,热爱生活,安度晚年。
所谓“看淡”,其实就是用平淡、平常、平静的眼光看待、分析、判断和处理事物。前面,笔者讲了那么多“看淡”,无非是提醒官员对于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,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不要去刻意追求,不要盲目索取,更不能去做损人害己、尔虞我诈的事情,否则,很可能是“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”。事实证明,一些腐败官员落马,一个重要的原由就是在人生的重要转折关头,对很多问题没有“看淡”,以至于走火入魔,误上贼船。例如:刚过“不惑”之年的亳州市组织部长王寿林,事业可谓如日中天,顺风顺水,但他忘乎所以,利令智昏,靠“跑官卖官”收受贿赂近百万元,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,使得一颗政坛“新星”,成了自我毁灭的“流星”。又如,已过“耳顺”之年的原阜新市委书记王亚忱退休后,看到昔日的部属待遇比自己要好,心里极不平衡,重新经商赚钱,通过假出资、假验资、假身份等非法手段,将他人数千万元资产据为己有,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。
然而,有人认为,“看淡”是一种逃脱、退避与无能的表现。而以笔者之见,这种看法是不对的。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,仁人志士,正是在“看淡”之后,方才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哪一个不是“看淡”了千百年封建社会的传统、世俗、礼教之后,而与之分道扬镳,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。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看淡”,是一种精神、向往,是一种超脱、解脱,是一种铺垫、进取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,凡事看淡一些,想开一些,退让一些,在轰轰烈烈中保持一种平静的心境,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。
当前,随着监督力度的加强、加大,有些官员发出了当官“难”的哀叹。难在那里?难在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手握大权、为所欲为了。这就更需要用“看淡”的眼光,去审时度势,洞察一切,看淡权力、看淡名誉、看淡地位,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老老实实、毕恭毕敬地为人民掌好权、用好权。当然,要做到“看淡”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我们可以把诸葛亮的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”作为人生追求的座右铭,在实践中练就“淡泊”、“宁静”的品格、心境和胸怀,这正是我们战胜腐败的精神支柱。(摘自新华网)
为官当怀敬畏之心
前些年,黑龙江省某市领导班子因为腐败基本都受到法律严惩,只有一个副市长例外,组织调查后发现他没有任何问题,就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能洁身自律,他说:“我是因为害怕。”
敬畏是一种心理状态,通俗地说,就是敬重、害怕。邓小平同志早在1957年就说:“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,胆子大了也不好。”就是要告诫大家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。一个人怕的东西越多就越会自律,只要心存畏惧,才能自律自警,才能摒弃侥幸,不敢触犯党纪国法;才能杜绝非分之念,不敢伸贪婪之手,不敢干违法犯罪之事。
畏惧之心人皆有之,为官者自然也有“畏惧”的时候。据历史记载,清同治元年,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。以往的两江总督仅管制苏皖赣三省,而这次朝廷却将富饶的浙江亦交于其手,曾国藩当时可谓炙手可热,位高权重。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曾国藩在给两个弟弟的信中,对官运却透着一股深深的畏惧之情:“日过正午要偏斜,月到圆满则亏缺,曾家眼下正处在日正月圆时刻,时时有走下坡路的可能。应当勤政、廉洁,谨慎从事,推迟这一时刻的到来。”
身居高位,如履薄冰,曾国藩的畏惧之心透着一股清醒。以当今的眼光来看,他的畏惧,只是封建官僚的畏惧,其动机无非是为了多几年官运亨通,多一时家道兴旺。但曾国藩手握重权而行事内敛,这种有所畏惧之态,足可以为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所借鉴。
第一,为官者当敬畏“天规”。天规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。不论是自然规律,还是社会发展规律,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为官者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,所作所为一旦违背了客观规律都要受到惩罚。“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”、“莫伸手,伸手必被捉”、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、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……这些都是对规律的朴素表达,正所谓邪恶终被惩罚,正义将被伸张。而“得失相伴,祸福相倚”等哲理时时警醒为官者摒弃侥幸心理,做到干净干事,清白做人。
第二,为官者当敬畏法律。据《明鉴》记载: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从各县选拔的准备重用的官员,考问他们:“天下何人快活?”群臣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有言功成名就者快活,有言金榜题名者快活,有言富甲天下者快活……朱元璋听后脸露不悦之色。沉默片刻,一个叫万钢的臣子答道:“畏法度者快活!”朱元璋顿时大悦,连连称赞“说得好!”随即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。
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实施的行为规范,看起来是对个人“自由”、“快活”的制约,二者似乎是对立的,但实际上却是统一的。畏法度者因尊重法律,不敢违法,时刻用“法”来规范自己的行为,习惯成自然,就不会感到不自由,反而因受到法律的保护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,正如黑龙江某市那位“因为害怕”而不敢违法犯罪的副市长一样。畏法才能平安;反之,不畏法度的人,为所欲为,无视法律,天为老大我老二,就必然会闹出违反法律的事来,受到法律的制裁。其结果,往往会挨上那不自由、不快活的铁窗生涯。
第三,为官者当敬畏党纪。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,以“三个代表”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,近年来不断加强党的建设,制度和纪律愈加严密,反腐败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,陈良宇、郑筱萸、王华元等一批高官相继被查处,更显示了我们党铲除腐败的坚强决心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:“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,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,对任何腐败分子,都必须依法严惩,决不姑息!”广大党员干部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,要增强党性,牢记宗旨,恪守党纪,做勤政、廉政的好党员、好干部。
第四,为官者当敬畏人民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畏民古训为官者应时刻牢记。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,曾说:“君犹舟也,民犹水也。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。”人民,是历史的真正主人,民不可欺、民不可侮,为官者只有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,尊重人民、爱戴人民,才能更谨慎、更勤勉、更清廉,才能得到人民拥护。不管在官场还是人生路上,只要不忘“畏”字,依法办事,谦虚谨慎,务实为民,就能“畏”出高尚的品德,“畏”出一生的快乐。(摘自《中山日报》)
备注:1、请将本材料复印分送本单位、本部门每位党员学习参考;各镇(街道)纪委(纪工委)请寄送各村(居)支部。 2、希望大家在认真阅读的同时,踊跃参与廉文推荐活动,并可通过发送邮件的方式,交流廉文读后感、心得体会。(邮箱:mjqjwxjs@163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