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 录
1、领导干部必读的四则廉政小故事
2、人到何时最清醒
3、警惕“钱”的诱惑
领导干部必读的四则廉政小故事
“廉洁使人坦荡,奢贪使人悲戚”,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廉为荣、以奢为耻、廉洁自守、克己奉公。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。
其一为“新鞋踩泥”。《松窗梦语》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,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。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,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:一天,乘轿进城,路遇大雨。一轿夫脚穿新鞋,从灰厂到长安街,小心翼翼择地而行,生怕弄脏了新鞋。进城后,路面泥泞渐多,轿夫一不小心,踩入泥水坑中,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,不复顾惜了……王延相说:“为官之道,亦犹是耳,倘一失足,将无所不至矣?!”张瀚听了这个“新鞋踩泥”的故事后,“退而佩服公言,终生不敢忘”。此后多年,他严谨从政,廉洁为官,后来升任被称为“朝中第一官”的吏部尚书,建树颇多,名留青史。
其二为“子罕辞宝”。《左传•襄公十五年》载文:春秋时,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,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。子罕不肯接受。献玉石的人说: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,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,因此我才敢献给您。”子罕说:“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,你把玉石作为宝物。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,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;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。”故事中,子罕恪守“不贪为宝”的信条,巧妙拒玉,寓意深刻,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。
其三为“公仪休拒鱼”。《淮南子•道应训》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: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,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,公仪休不收。问其原因,他说:“正因为喜欢吃鱼,所以不能接受,现在我作为国相,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,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,谁又会送给我鱼呢?所以我不能接受啊。”公仪休“好鱼而不贪鱼”,实乃其深知“贪赃、枉法、丢官、受惩罚”之间的内在联系,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、经济帐、家庭帐。
其四为“灭官烛看家书”。据宋周紫芝《竹坡诗话》记载:北宋时期有位州官,为人极其廉洁。一天晚上,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。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,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。谁知读了一半,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,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,继续往下看。公差很纳闷,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?后来才知道,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,他认为这是私事,不能点官家的蜡烛。在有些人看来,为了半封家书,竟然换烛再读,实在有点“小题大做”。但正是这样的小事,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,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“话”私打、公车私用、公请私吃、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。
为官之道,尽在其中矣。
人到何时最清醒
人在失败时最清醒。因为胜利容易冲昏头脑。“人生得意须尽欢”,面对美酒、鲜花、掌声、喝彩,往往会忘记自己能吃几碗饭,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。拿破仑在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时,骑在马上狂妄地大叫“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!”而兵败滑铁卢被流放到荒岛时,却万念俱灰,痛不欲生。思前想后,他终于清醒地感叹道:“好长时间没和士兵一起喝汤了。”
股票套牢时最清醒。虽然所有股市都醒目地写着:“入市要谨慎,股市有风险。”可牛市时,看到别人发财,看到别人疯狂,头脑就会发昏。直到熊市来临,股市大跌,他们才真正相信股市有风险,才知道股市能赚钱赚到手软,也能套牢赔个精光;才明白做人不能太贪这一人生大智慧。
大病降临时最清醒。有的人在身体健康时,忙着争名夺利、争权夺势,打得你死我活,势不两立。一旦大病降临,患上绝症,这才清醒,相对于身体与生命,名利都是身外之物。早知如此,何必当初?与其费尽心机争个昏天黑暗,不如相互谦让,和谐相处,既有利于开展工作,又有利于身心健康。
受到重挫时最清醒。人在一路顺风时,容易骄傲自满;春风得意时,容易狂妄自大。只有突生巨变,遭到当头一棒,才会幡然醒悟。戊戌变法失败后,变法人士非逃即死,一些原来寄希望于变法的人如梦方醒,明白了想通过变法来争得权益无异于与虎谋皮。于是从此放弃改良的幻想,坚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。
退休赋闲时最清醒。退休老人离开了工作岗位,减少了利益牵扯,平心静气,闲云野鹤,就能以坦荡的胸怀看待往日的鸡虫得失。一些官员离职后,前呼后拥的没有了,吹牛拍马的没有了,与普通百姓平起平坐了,对群众疾苦感同身受了,于是对许多问题有了格外清醒的认识。
东窗事发时最清醒。大肆贪污受贿的贪官,最后东窗事发,或锒铛入狱,或绑赴刑场,这才幡然醒悟:钱不能把人送入天堂,却能把人送进地狱。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?(摘自党的生活《反腐倡廉版》)
警惕“钱”的诱惑
钱,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诱惑力?在唐代张固所撰的《幽闲鼓吹》中,记载了一个“钱能通神”的故事。中唐时期,京城发生一件大案,牵扯到不少官员。但因为有人暗中活动,所以迟迟不能结案。有一天,宰相张延赏想起此事,非常愤怒,便召见司法官吏,当面下令:“此案已久,限在十天内审结。”第二天上午,张延赏来到自己办公的地方,发现书案上压着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钱三万贯,请不要过问此案”。张延赏大怒,当即把纸条撕了,又下令下属督促审理此案。可隔天去办公,见书案上又出现了一张条子,上面写着:“钱五万贯”。张延赏更是气愤,下令限在两日内审结。又过了一日,桌上又有了一张纸条,写着:“钱十万贯”。张延赏摇摇头,叹了口气说:“钱至十万,已经可以通神了,没有不可挽回之事。我怕由此得祸,只能不去管这桩案件了。”从此,张延赏不再过问,这件案子也就一拖再拖,最后大事化小,不了了之了。
这个故事,告诉我们两个道理:
第一,任何一个人,都可能有禁不住诱惑的时候。三万的时候不收,五万的时候不收,但人家出手十万,够自己一家吃喝享用一辈子了,收还是不收?其实,很多因受贿而落马的领导干部,也都有过这种“不收”的经历。张三送时没有收,李四送时没有收,王五送时没有收,赵六送时也没有收,可到了钱七来送的时候,鬼使神差地就收下了。收下了也就被套住了,只能让人家牵着鼻子走了。所以,无论你有多么丰富的“拒贿”经验,都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。
第二,任何一个领导,都可能遇到不易决断的难题。以张延赏为例,本来一身正气,要与腐败现象斗争到底。但当对方“钱至十万”的时候,他知道对手力量强大,就害怕了,担心自己“由此得祸”,所以赶紧罢手。现实生活中这种事也不少。有一些送钱者,不仅“来头”很大,而且态度也很“执著”。你不收,他就不高兴,说你不讲义气和交情。如果真的把他拒之门外,或者把他送的钱交到有关部门,他可能会找你麻烦。由此可见,拒贿也是一件难事。
钱之所以能够动摇人的心理防线,原因不在钱,而在人。或是迷恋享乐的时候,便愈发看重钱的功能;或是情绪低落的时候,便想用钱来填补内心的不平;或是发现权力即将失去的时候,便要用钱来为自己安排后路;或是迫于某种压力的时候,便干脆随波逐流,同流合污。但这正如罗兰所言:“物质上无止境的追求,其结果都是对个人价值无止境的否定。”尤其是对于公权的掌握者,手一旦伸出去,便没有安全可言了。
古人说,钱可以“解严毅之颜,开难发之口;失之则贫弱,得之则富昌”。但作为一个党员干部,一定要保持清醒,记住生活中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;一定要警钟长鸣,记住比钱更强大的力量是坚定的信念。(摘自《人民日报》)
备注:1、请将本材料复印分送本单位、本部门每位党员学习参考;各镇(街道)纪委(纪工委)请寄送各村(居)支部。2、希望大家在认真阅读的同时,踊跃参与廉文推荐活动,并可通过发送邮件的方式,交流廉文读后感、心得体会。(邮箱:mjqjwxjs@163.com)